媽媽手不是富貴手,富貴手是指手掌受黴菌感染,又稱香港手。媽媽手是偉大的母親,為養育子女,家事操勞,很容易罹患「媽媽手」,其發病率10倍於男性,做家事,如扭毛巾桌巾、抱起嬰幼兒、握筆、端碗盤、打字、打電腦、抱寵物等等日常生活動作,當使用到拇指及腕關節時,會引起拇指疼痛、無力、拇指卡住宛如板指指般,不能活動,這稱為媽媽手,又稱為手腕背部窄縮性腱鞘炎,或稱為拇指狹窄性腱鞘炎。

  原因是拇指過度使用、姿勢不當、動作重覆、休息不夠,常做手部抓、握、擰、捏等動作,致使拇指第一掌骨的基部、腕關節和撓骨莖突等處,發生壓痛及疼痛,尤其是新當媽媽的母親,常抱嬰幼兒最易發生,所以取名「媽媽手」。

  診斷上,在患部會壓痛、疼痛、腫脹,可利用Finkelstein's Test(拇指內屈、腕部屈向尺側,若誘發疼痛,則是陽性),可以診斷之。

  急性期,拇指患部一碰就痛。更急性期,疼痛漸消,但活動或用力就痛。慢性期,疼痛消失,但拇指漸出現無力。

  急性期之治療,採PRICE方式:P即保護、R即休息、I即冰敷、C即壓迫、E即抬高。

  更急性或慢性期治療,採藥物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採物理治療,包括冷療(冰敷包、冰塊按摩法、噴霧)、深層熱療(超音波治療)、經皮電神刺激、淺層熱療(包括石蠟浴、熱敷包、紅外線)、水療(溫水)。採穿戴媽媽手副木。採肌內效貼布貼紮。採體外震波治療。採手術治療等等方式,應請專業復健醫師或復健師精心選擇並執行。

  預防方法:避免拇指重複長時間做同一動作。常做腕關節、拇指肌力訓練。常做如圖之主動伸展牽拉運動、被動伸展牽拉運動。配合醫師、復健師之指導,可增加預防及治療之療效。

Finkelstein's Test示意圖

  疲倦不是病,但卻是許多疾病的表徵,萬一疲倦找上身,則可能是萬病之源,所以感到疲倦,就應立即就醫,找出原因,給予治療。疲倦並不一定侷限於某一個單純之因素,可能會是眾多器官之因素,集合起來的。

  據統計,疲倦的病患中,約20~40%可能是身體器官疾病引起的;50~60%是有精神或心理問題的;完全找不出病因的,約有10~30%,可見尋找病因,是不容易的,也有許多病例是器官加上心理的。

  常見疲倦的分類有下述五大類:

  (1) 生理性疲倦:因工作、懷孕、運動過度、勞動過累、睡眠不足、休息不夠、節食減肥等等引起之疲倦,皆屬此類。

  (2) 心理性疲倦:因憂鬱、焦慮、適應障礙、過度緊張、失眠等所引起的,皆屬此類。

  (3) 身體器官性疲倦:各種器官疾病,如新陳代謝症、感染性症、內分泌失調症、腫瘤疾病、藥物副作用等等所引起的,皆屬此類。

  (4) 混合型疲倦:上述各原因之混合呈現,屬此類。

  (5) 慢性疲倦症候群:原因不明,診斷不易,依美國疾病管制局(CDC)1994年修訂版,診斷依據如下:需符合下列主要標準四個及至少八項次要標準:

  1. 主要標準:
    • 醫學上無法解釋的,至少六個月以上持續慢性疲倦,且是新近、明確發生的。
    • 疲倦非過度所致,休息也無法改善。
    • 會造成職業、教育、社會和個人活動之影響。
    • 排除其他相關疾病。
  2. 次要標準:持續或反復發生,但不能比「疲倦」早發生。
    • 自訴反復性記憶力或注意力受損,導致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 喉嚨痛。
    •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壓痛。
    • 肌肉酸痛。
    • 無紅腫之關節痛。
    • 新發生不同型態的頭痛,嚴重度不一。
    • 無法消除疲倦之睡眠。
    • 勞力、運動後之疲倦持續24小時以上。

  (6) 自發性慢性疲倦:無法符合上述慢性疲倦症候群之主要、次要標準者,稱之。

  治療疲倦,首重於改變生活,去除不良的嗜好、飲食型態、作息及生活,宜正常生活、均衡飲食。第二應有適度的休閒、運動、睡眠和社交。第三根據各種病因,做最佳的治療。第四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積極介入。第五不可仰賴提神興奮劑,不聽信偏方。第六屬於慢性者,可能在一年至一年半會痊癒,但此期間,確信沒有潛在疾病之存在,才可放心。第七切記「疲倦不上路,可保健康身。」第八切記疲倦在身,不開車或做有危險之活動工作,以免發生意外,危及性命。

  孩童胃口不好,以及身高長不高,是為人父母最關心的二大問題,此問題在兒科門診,常會碰到的。如何解決小孩長不高的問題,的確是一件大事,也有其困難度。

  孩童長不高,首先必須確定真的長不高嗎?輸給別人嗎?下列幾點可用來評估,最重要是由醫師專業來判斷,才算可靠:

  一、身高生長百分位:身高在同人種、同性別、同環境地方、同年齡(月齡)的正常小孩統計身高值(圖),低於第三百分位以下者,可能被認為身高有問題(依據衛生署編印兒童健康手冊,第6~9頁)。

  二、父母親基因影響身高生長,計算公式如下:
男孩童:〔父親身高(公分)+母親身高(公分)+11公分〕÷2,結果在正負7.5公分,屬正常
女孩童:〔父親身體(公分)+母親身高(公分)-11公分〕÷2,結果在正負6.0公分,屬正常
   依上述公式,可計算孩童正常的身高。

  三、身體比例:上半身和下半身比例,上半身/下半身,男孩的標準為0.92左右,女孩則為0.88左右。下半身是骨聯合上方到地上之長度,全身高減去下半身高,就是上半身高。躺著量比站著的精準。

  四、臂距等於身高:8歲以上之孩童,臂距應等於身高。兩臂平舉展開,左右手中指指端最長的距離,就是臂距。

  五、骨成熟度評估:以左手及腕部,骨頭之生骨板及骨化中心以計算骨齡,用 x光攝影,由專業專科醫師來評估。生骨板過早密合,則身高不高。

  六、身高長高速度變慢,應每三個月,量一次,以其長高的速度,和正常的孩童做比較,短期二、三次之比較,準確度有限。

  影響孩童長高之因素,除了父母的遺傳之外,還有身體之健康、營養等因素。改善孩童之身高發育可把握在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之前。使孩童長高可嘗試下列方法:

  一、營養補充:

  1. 每天至少補充1000毫克鈣質,早晚各一杯500cc 牛奶(大概補充500毫克鈣質),另外補充維他命藥丸、鈣片,每天需晒太陽15分鐘以上。
    高鈣食物,例如奶類、豆類、海產(蜆仔、蝦米、魚脯、魚鬆)、蔬菜(地瓜葉、芝麻、花生、金針、木耳、髮菜、芥蘭菜、莧菜)、五香豆干、鹹菜干(高麗菜干)。
  2. 多吃含甘胺酸食物:如植物性胚芽、葵花籽、花生、南瓜籽、動物性雞爪、蹄筋等抗氧化作用。
  3. 多吃含麩醯胺酸食物:如肉類、魚類、海產、蛋、奶、花生等助長肌肉。
  4. 多吃含精胺酸食物:燕麥、小麥、花生、魚肉、乳製品等有助生長激素。
  5. 多吃蛋白質食物。

  二、充足睡眠:每天至少睡八小時,一定要熟睡。晚上九時到凌晨三時,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的時刻,此時段必須熟睡覺。

  三、加強運動:運動可以增強生長激素作用於身高,每天至少30~40分鐘,跳躍運動如500下跳繩及跳躍打籃球排球。

  四、補充綜合維他命:含有鈣、鋅、鎂等礦物質,每天一粒。鋅對身高很有影響,4~8歲,每天5毫克,9~13 歲,每天需8毫克,食物所含鋅以6分熟磨碎並油炸牡蠣最多,其次是1杯即食全麥麩皮薄片早餐穀片。

  五、補充葉酸:一般綜合擇維他命皆含有葉酸成分,為了特別補充,可以選B群維他命或直接吃葉酸藥片。食物中以豬肝、雞心、地瓜葉、綠蘆荀、青江菜、空心菜為多。

  六、補充生長激素:由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來評估執行。

  七、詳細身體檢查:請專科醫師抽血,MRI 等等檢查,找出原由,加以治療。

  以上之方法,謹供參考,非用來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必需找專業的醫師,也許可以預期的增加3~7公分。身心健康,心情愉快勝於一切,長不很高,也不是壞事,不用憂愁。

  總之,在男或女,第二性徵出現前,應重視身高的問題。

吳康文醫師

  提到更年期,就會立即聯想到女性,但事實上,男性也有更年期,往往因為症狀不明顯,加上男性自身感覺不出,而被忽略。實際上男性更年期症狀,嚴重性不大,合併症也少。

  據資料顯示,男性雄性激素在30歲以後,開始逐漸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2%,到70歲年紀時,只為25歲男性的10%而已。雄性激素下降,是男性更年期的主要原因,因而男性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簡稱PSA)增加,是明顯具體之表徵。

  面部暫時性潮紅、盜汗、皮膚粗糙、失去光澤、老人斑或皺紋出現、睡眠品質不良、注意力不集中、體力衰退、視力老花、聽力減退、睪丸變小、性功能減退、肌肉無力、力不從心、毛髮掉落、骨質疏鬆、身高變矮、憂鬱、頻尿、急尿、夜尿、攝護腺肥大等等,皆可能是更年期症狀。症狀之嚴重度逐漸形成,初期不明顯。常容易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新陳代謝症等。

  抽血檢驗男性雄性激素是診斷之指標。男性更年期之治療和預防,同時併行,以永保青春:

  一、重視養生保健:多吃南瓜子、活性魚油(OMEGA3)、牡蠣、海鮮、蛋、肉類、堅果、茄紅素、蕃茄黃綠色蔬菜、全穀、綜合維他命(特別含維他命E、鋅),不要憋尿、戒菸、限制酒量、低脂、低鹽、低糖食物。

  二、有恆運動、多走動多跑跑:登山、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太極拳、瑜珈等皆為有益運動,不可過劇過勞。

  三、心情愉快、快樂處世、笑哈過日子,不可憂傷。

  四、規律生活作息。

  五、以賀爾蒙藥物治療,補充雄性激素,必需要醫師診療,使用前,應檢查攝護腺肛診、抽血PSA等,確定需要者,才可用。植物性從黃豆、苜蓿、薏仁、芝伿、山藥等攝取。

  六、積極治療如攝護腺肥大、高血壓症、糖尿病、心血管病、憂鬱症等。

  七、中藥以六味地黃丸、濟生腎氣丸、還少丹為宜,並可常食用黃實粥、桃核仁粥、等等養生粥。

  八、全身按摩,並著重在合穀穴、內關穴、足三里穴穴道按摩。

  九、更年期不必變動心情,淡而化之,不需特別在意,有症狀則必需立即尋醫治療。

  失智症的患者,越來越多,不僅是老人的專屬,任何年齡階層都會發生。失智症的人生活得很單調,而照顧他們的人很辛苦,所以感到記憶力逐漸的退步,甚至剛剛五分鐘前發生的事,都不記得等等之初期徵兆,就應立即找適當的醫師診斷,如以照顧治療,則對症狀之惡化,會有很大之助益。

  總覺得老人番顛、糊塗、固執、忘東忘西、突然個性劇變,以為是司空見慣的,他也許是失智症的警訊徵兆,不要忽視。行政院衛生署提醒,注意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一、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
  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三、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四、喪失對時間及地點的概念。
  五、判斷力變差及警覺性降低。
  六、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七、東西擺放錯亂。
  八、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九、個性改變。
  十、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典型的老人失智症,最初發病時,最常有之症狀,就是重複的忘記剛發生的事,他們仍會記得多年前發生的人物事,他卻忘記了剛剛五分鐘前發生的事物,或是吃了什麼中餐。

  事實上,醫師對失智症患者做心智分析測試來幫助診斷,沒有抽血檢驗的數據以確認此症。而臨床上必須詳盡的排除一些生理及行為功能衰退的原因疾病,最後再來考慮此病的發生可能。

  常被誤診為老人失智症,事實上其症狀的原因如下:服用適量安眠藥物、多發性腦中風者、硬腦膜下慢性出血者、愛滋病或梅毒感染者、腦長瘤、憂鬱症者等等,因此診斷為失智症者,至少須過濾排除上述等等疾病。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失智症,但可以從減少發生危險因子以及增加保護因子以及藥物使患者生活舒服等方面立即著手執行。

  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危險因子包括如下:

  1. 老化:人體的老化是首要的危險因子,但也是無可避免的,應致力於緩遲老化。60歲之發生率1%,但80歲則為20%。
  2. 遺傳因素:遺傳基因性問題,受到種族、年齡、性別的落差很大,35歲以前生下唐氏症的母親,得此病之發生率大於一般母親5倍。第一等親家族中,只要發生一個失智症,則相對風險就增加了3.5倍。
  3. 曾有頭部外傷。
  4. 患憂鬱症或生活孤單者。
  5. 具有血管疾症危險因子者:例如高血壓者、肥胖者、心臟病者、腦中風者。

  失智症之有益保護因子宜隨時提高,保護因子如下:

  • 遺傳方面:APOE 2 對偶基因是失智疾病重要之遺傳保護因子。
  • 飲食方面:採地中海式飲食,大量蔬菜(綠色闊葉)、水果(尤其蘋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魚類(特別深海魚、鯖魚、大比目魚、鮭魚、沙丁魚、海豹油)魚油、乳酪、優酪奶製品等等。
  • 飲用水和烹飪用水必須過濾,去除水中之氯、氟、鋁、鉛、鎘、汞等等。含鋁之用器或藥物,避免使用。
  • 使用植物油烹調(橄欖油等)。
  • 飲料方面:綠茶可多量,咖啡少量認為有益,少量葡萄酒有益,不可酗酒或長期大量飲酒。
  • 維他命綜合性含礦物質,另外補充維他命C、E以及B群(B6、B12、葉酸)足量。
  • 健康食品,例如 Q10、銀杏、褪黑激素、黑茄紅素等。太多或太少膽固醇也不好。限制糖分,可減緩腦退化。
  • 食療食品:如核桃、芝麻、天麻、蓮子、枸杞、淮山葯、腰果、人蔘等。
  • 休閒活動:維持規律恆常動態運動;多做動腦筋的心智活動(大富翁遊戲、下棋、拼字、打麻將、電腦遊戲運動);多參與社會志工工作,增加人際關係(如同學會、宗教活動、回饋活動等)。

  失智症的藥物治療,最大的效果在於延緩症狀惡化,改變生活品質,但無法證明可以痊癒。考慮在醫師指示下使用Aricent(愛憶欣)、Exelon(憶思能)、Reminyl(利憶靈)、Witgen(威智)、Ebixa(憶必值)等等,已被歐盟(EMEA)和美國(FDA)所認可是失智症治療之藥物。

  從任何年齡(不分老幼)都應該有預防失智症發生的策略機制概念,人人都需要為失智症風險的終身管理,實踐於目前生活中,風險管理如下:

  1. 養成終身學習慣,不斷的追求新智、親身體驗。
  2. 力行規律運動。
  3. 參與社交活動,奉獻回饋。
  4. 保護人體最重要器官之一的頭腦。
  5. 控管血管(心及腦)危險因子,澈底控管和治療。
  6. 食用地中海式飲食。
  7. 控制體重,但也不宜過瘦。

  據估計,台灣在2005年有將近1千萬名失智症,初估計50年後,將會增加4~5倍之此症患者,希望在此嚴重之情狀來臨前,人類可以解化失智症之原因及治療及預防法,使人類更健康。而目前所能做的是社會福利制度、人性關懷和使用藥物改善其生活品質,也期盼現階段能做到更至善至美。

  吳康文 醫師

  行政院環保署指出台灣九大常見的室內空氣污染源,影響身體健康甚鉅,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細菌、真菌、粒徑 ≦ 10微米之懸浮微粒(PM10)、粒徑 ≦ 2.5微米之懸浮微粒(PM2.5)、臭氧、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等等,另外仍有罕見微量的,隨著科技進步,會有增無減的,宜多加留意小心。

  室內空氣污染源,分述如下:

  1. 二氧化碳:再燃燒、抽菸、廚房或人多集聚在通風不良處為多。
  2. 一氧化碳:不完全燃燒(如熱水瓦斯爐)、車庫內汽、機車廢氣、二手音或引擎引起之廢氣。
  3. 甲醛:新屋裝潢、新寢具、新衣服、清潔劑、美髮劑等為主要來源。
  4. 細菌:由屋外帶入屋內。
  5.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
  6. 微粒(PM10和PM2.5):石綿、塵蹣、二手菸等為多。
  7. 臭氧:室內之滅蚊燈、影印機等來源。
  8. 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燒香、油漆、殺蟲劑、立可白等揮發性有機溶劑。

  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處處有高危險因子存在,空氣污染,無影無形,令人習以為常,失去戒心。熱水瓦斯爐裝置於通風不良之屋內,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血液中血紅素超過5%濃度,常令人昏睡無力,中毒昏迷死亡,此類社會案例很多。

  甲醛是常見毒性化學物質,被認定是致癌物之一,常見於新裝潢完工之屋內(黏合劑、發泡劑、隔熱屋、塗料等建材)、新寢具(床單、被套、枕頭套)、新購衣服、新傢俱、美髮用品、相片沖洗、清潔劑、油漆、防腐劑、食物(如米粉、發水食物、牛肚、鳳爪)等等,急性接觸,則引發氣喘和過敏。長期接觸低劑量則易發生鼻咽癌、腦癌、消化系統癌等。

  廚房烹飪時,未使用抽風機,則有害之污染空氣,密佈瀰散,有礙健康。

  建材之石棉(遭破壞者)微粒,是致癌物之一。

  拜拜燒香,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可能也是致癌物,改用木條、木屑、木材磨成粉直接燒燃。

  防止污染空氣之危害,必須積極減少污染源頭,以及生活居家環境要求通風換氣良好,要點如下:

  1. 生活居家環境隨時保持通風,空氣新鮮,充滿氧氣。
  2. 新衣服、新寢具應洗過再穿及使用。洗衣房洗滌後,取回後,先掛通氣後再穿。
  3. 廚房,必須使用抽風機,空氣流通。
  4. 職場工作人員,需配戴適合之呼吸護具、口罩。並定期健康檢查。
  5. 新屋裝潢完工後,須等些時候日子,再搬入。
  6. 熱水爐(使用瓦斯者)應立法規定,嚴禁工人裝設在室內,以符安全。並可於屋內裝置一氧化碳濃度監測警報器,超量則示警警告。
  7. 拜拜燒香,宜減量並使用中藥材香料製造,最好是不燒香,不然則使用檀香木條、木屑、木粉直接燃燒。
  8. 空氣清淨機,可分為負離子型或臭氧型,後者不推薦使用,宜選擇機種,並考慮有效之坪數面積,過濾網經常保養之。
  9. 影印機放置於室外走廊較好,通風良好,以防臭氧之毒害。
  10. 室內可建議擺設或種植如蘆薈、萬年青、仙人掌、蘭花等淨化空氣。

  人體性命之維持,必須靠三大要素,陽光、空氣和水,可見得空氣對人之重要性,每一個呼吸接觸污染的空氣,其害處很大,早日遠離污染空氣源,確保健康,才是第一要務。也期盼大家祈願並確實認真執行,才能使地球青山常在,綠水常流。

  肌膜疼痛症候群,是較為陌生的症候群,可是最近越來越多此類之病人,尤其是電腦流行以來,在復健科或內科、骨科門診,常常可見到全身疼痛、腰酸背痛、頸部僵硬、後頭部沈重等症狀來求診的病人,這些大多數是肌膜疼痛症候群的病人。

  久坐不動而姿勢又不良的上班族、電腦網路族、上課族等,肌肉長期緊張,過度伸張拉緊,結果背頸部僵硬疼痛,頭後部脖子兩側肌肉緊張僵硬,結成一塊硬實的緊蹦肌肉,偶爾可以按到特多敏感的壓痛點,尤其是兩肩胛旁的膏盲點,症狀時好時壞,反覆發作,呈現慢性狀態,這就是肌膜疼痛症候群,局部按之,感到酸、麻、痛、脹。

  好發於久坐不動的工作者,如上班族、電腦網路族、學生上課族、教學老師族等等,尤其是姿勢不良者更易發生,男女發生之比率略同,年齡上無差別,但是發生率卻呈現年輕降低趨勢。

  此症候群病人,在理學上、影像學上之檢查,難發現異常,依症狀來診斷者為多。

  對於肌膜疼痛症候群的治療,宜早期急性期時就治療效果較好,通常以口服肌肉鬆弛劑治療,外加熱敷、按摩按壓、拉筋等,治療緊縮的肌肉,使其放鬆,接著以超音波按摩或電刺激。對壓痛點可以使用「肌激痛點針刺療法」,或針炙、或溫炙等效果可期盼。也可使用局部麻醉針劑,在最疼痛點(俗稱板機點)注射,使肌肉放鬆,血液流通,循環良好,雖效果短暫,不過血液流通好,則肌肉僵硬會改善。

  根治之道,在於改正姿勢;長期規律的拉筋運動、放鬆肌肉、常熱敷、減少工作時間、多做休閒活動,如此持之以恒,就可以根治,疾病也不易發生。

  每天早上起床,數一數枕頭上掉落的頭髮數,乘三倍,即是一天總掉頭髮數,若在100根以內,則是正常的。若一天掉頭髮數總數在300根以上時,則應立即重視此掉髮禿頭的問題。

  男性的掉髮禿頭,大部分是先天遺傳的。資料顯示,人口的25%,在30歲以前開始掉髮,而60%的男性在60歲之前,開始掉髮。

  掉髮禿頭是從前額開始的,後枕部頭髮最不容易掉。

  掉髮可分為雄性禿、圓禿、拔毛癖、藥物引起的掉髮、感染引起的禿髮、瘢痕所引起的禿髮等等,須找專科醫師(皮膚科或美容整形科)來診斷,並施行治療。

  掉髮禿頭的治療,是要有恆心,一定之時間後,可看出效果的。藥物治療如Minoxidil(外用)、Finasteride(柔沛)(口服用);毛髮移植;頭皮減縮手術等等。

  外用Minoxidil,是美國FDA所公佈的,治療掉髮禿頭用。是可以在合格藥師開設之藥局購買,有2%及5%製劑溶液,商名為Rogaine(落健),5%者較有效,每天擦二次在禿頭處,至少一年才見效,若一年無效,則不建議再用,以免浪費。年青人使用效果較佳,有效者,則須終身使用。用時併用0.025%濃度之Retinoic Acid(Retin A)局部使用,效果更彰。

  內服用Finasteride(中文名柔沛)1毫克劑量,需長期使用並需由醫師開處方始得取用。育齡婦女應避免接觸或使用此劑,以免導致胎兒畸形或生殖器官外陰部畸形,此劑有抑制及防止禿頭惡化。

  毛髮移植治療禿頭,是時下流行的新科技,將後腦枕部之頭髮(此處頭髮最不受禿頭基因的影響),一根或一簇的移植到前面禿髮的部位,過程難免會痛,但效果不錯,費用較大,若能配合擦Minoxidil(落健)則效果更可預期,移植後,正常的現象,頭髮會在一個月後掉光,3~4個月後開始再成長,8~12個月明顯穩定成長,成為永久之頭髮,漂亮的頭髮。

  帶頂假髮,也是一種藝術的選擇。

  感染性引起之禿頭,掉髮和黴菌有關,需由醫師診斷,指方用藥。

  圓禿也許是壓力有關,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用藥,需要醫師來指示。

  掉髮禿頭,沒那麼糟,快活自在,別輕信偏方,應尋求正規有經驗之治療,或者快活自在和禿頭共處,互相互惠,禿頭的好處也不少!!

  說起癌症,人人害怕,尤其是肺癌,不論全世界或台灣,肺癌的死亡率都佔癌症死亡率之前三名。肺癌的真正原因,目前仍未完全明瞭。但導致肺癌發生之危險因素,越來越清楚,有相當的研究,可以佐證。希望為了健康,趕快遠離危險因子。

  導致肺癌之危險因子如下:

  一、吸煙致癌:吸煙之致癌因子,是多環芳香碳氫類及尼古丁所衍生之亞硝氨。吸煙者罹患肺癌比未吸煙者多出8~15倍。每天吸煙的支數,越多越危險,每天吸1~14支煙為未吸煙者之8倍;吸15~24支者為13倍,吸25支以上者為25倍,非常可怕。而每天吸10支煙,每支吸10口,或每天吸5支,每支吸20口,兩者之危險度一樣相同,所以減少危險,就應該立即完全戒煙,才有顯著之效果。吸紙煙最危險,改吸煙斗或雪茄比較上較好,但仍然是吸煙危險群之列。

  吸煙導致之肺癌以鱗狀細胞癌及小細胞癌為主;吸二手煙則以腺癌為多。吸二手煙也是危險因子之一。

  二、石綿致癌:建築材料-石綿,是隔熱包裹熱水管之絕緣材料。當完整無缺時,危險性最少,但破裂或鋸開時,則細小的纖維飄浮在空中,人體吸入後,會停存在肺部深處,終身為害,造成肺癌或肺呼吸器官病變。研究顯示,接觸石綿的工人,罹患肺癌之比率比一般人多1.5~2.5倍,若此工人,又是吸煙癮君子,則危險增為30倍。

  遠離施工之工地,拆除建物裝璜時,必須遠離,並且不要試著去打掃清除;建材改採非石綿質的,較好。建議工人要立即完全戒煙。

  三、放射線致癌、礦物致癌、空氣污染致癌:也是常見的,並且是無形的。放射線、黃麴毒素、黃橫素、多氯聯苯、屋間角落不動的氫氣、廚房料理污染的二手煙,加油外洩之污染等等,皆是肺癌之危險因子。

  預防肺癌的方法:完全戒煙、遠離環境污染、減少空氣污染、拒絕二手煙(含廚房),定期健康檢查一定要照胸部X光攝影,咳嗽長達一個月一定要照X光胸部,可保平安。

  口腔粘膜潰瘍,是口腔疾病常見之一種,俗稱嘴破或口腔炎,會嘴破的人,則經常反復發生,而大部分的人,很難發生口腔潰瘍。

  偶爾口腔潰瘍嘴破,經過1~2星期,自然不藥而癒,是不要緊的。被關心的是「復發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litis,簡稱RAS)。

  口腔潰瘍嘴破之發生原因,仍無法確定。誘發之因素如下:生活壓力過大、健康狀態衰退、口腔衛生條件差、缺乏維他命B或C、貧血、對化學藥品、調味品、食物(鳳梨)飲料(酒類)過敏、牙齒咬合不正、外傷、刷牙過度用力等等,造成口腔膜受傷,加上口腔內細菌或病毒很多,則立即引起口腔發炎潰瘍嘴破。

  口腔潰瘍嘴破之症狀,患部之口腔粘膜會發紅,而中心形成白色潰瘍,很疼痛,進食吞嚥或說話不方便,甚至引起附近之牙齒浮腫疼痛,淋巴腺結節腫脹,1~2星期會自然癒合。口腔粘膜以及舌邊等地方都會發生的。若重復在同一地方發生、潰瘍一個月以上未癒合,局部常出血、感染、硬塊或贅生物發生,則應立即找醫師,詳加檢查,以究病因。

  口腔潰瘍常須和單純性疹病毒等等感染引起之潰瘍,做鑑別診斷。

  治療上,以減輕疼痛、減少發炎、增加口腔衛生以及避免第二次傷害為主。服用止痛劑以減輕疼痛。減少發炎可以使用口腔凝膠或口腔軟膏塗蓋潰瘍部,保護性的口腔粘膜附著軟膏所含成分很多種,如抗生素徽素、麻醉止痛成分、類固醇成分等等,宜接受醫師指示才可使用。增加口腔衛生可以多次漱口,漱口水選擇冷開水或消毒漱口水。避免食用酸、鹽、溫度高、刺激性、辛辣、酒類及煙等食物或飲料,以避免造成第二次傷害。當然硬質之食物也應避免。

  單純性之口腔潰瘍,在門診診療上,常會在患部做消毒,以雙氧水或硝酸銀來消毒,然後塗上口腔粘膜口內軟膏,一天二~三次,則較容易癒合,淋巴腺結節腫脹時,則會考慮投以抗生素治癒。

  口腔潰瘍嘴破之預防:

  1. 生活力求舒適自在滿足,增加抗壓力,減少生活壓力。
  2. 保持口腔高度衛生,經常多做柔軟刷牙,多漱口等。食用乾淨衛生之食物或飲料。多飲茶或梅乾以口腔減菌。
  3. 均衡飲食及蔬菜,維持高免疫抵抗力,使身體保持在最佳健康狀態。有病立即就醫求治。
  4. 調整整齊牙齒之排列及咬合。
  5. 避免食用或接觸過敏之食物或飲料。
  6. 嘴破難癒合,立即就醫治療。

  總之,口腔潰瘍嘴破難癒合時,應特別注意。

  子宮頸癌為害婦女健康甚大,依據台灣衛生署,二○○二年資料,為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為第四名,台灣仍是世界上較高子宮頸癌發生率的國家,令人要特別留意。政府積極大力的全面推動「子宮頸抹片檢查」,用來篩檢子宮頸癌,已見成效,然而篩檢的人類,未見大幅增加,和歐美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差一截,仍有繼續努力的空間。

  子宮頸抹片篩檢簡單,快速全程只要六分鐘,篩檢之對象是成年女性,有過陰道性行為的女性三年後,應每年接受抹片檢查。接受子宮全摘除手術(含子宮頸)的病人,若是良性婦產科疾病者,可以不再需要做抹片檢查,但若是惡性癌症疾病者,則還是一生到老每年都要繼續追縱抹片檢查。另外,不論良性或惡性婦產科疾病接受次全子宮摘除手術,保留子宮頸的病人,仍需每年例行一次抹片檢查。

  子宮頸癌的發生原因,現在較為明白,其發生的高危險因子,甚少包括如下:經陰道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免疫功能低者、吸菸者、口服避孕等等。其中以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為最重要原因,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並不等於全病化,仍需其他因子。資料顯示,99%的子宮頸癌,50%的陰道癌被證實和人類乳突病毒的某些有致病亞型有關聯性。

  人類乳突病毒(簡稱HPV)是一種 DNA病毒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在人類性接觸感染病毒中佔最常見的地位,性接觸後感染發病,但都是無症狀的,不易查覺,最好發的年齡是青春期及成人。大多數受到感染的人只是暫時性的,一年內約有70%,二年內約有91%會清除人類乳突病毒,重復感染及頻繁性行為及性伴侶複雜,則會帶來危險的致癌化。人類乳突病毒是難於用保險套100%預防的。婦女終其一生被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之風險,據研究,大概在50~80%之間。

  人類乳突病毒有許多亞型,對人類健康之為害,也可分為高、低危險性,發生病的位置也不同。大約超過70%的子宮頸癌是和高危險性16及18亞型有關。大約90%的生殖器疣(菜花)是和低危險性陰性6及11亞型有關。所以如何避免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成為預防子宮頸癌的首要工作。

  現在篩檢的子宮頸抹片檢查Papaniculaou (Pap) Smear,是低敏感度的,但優點卻是特異性很高,是很好的篩檢方式,非HPV DNA test可取代。HPV DNA test的特異性較低,將來可望發展兩項檢查合併,則敏感度會更提高,皆是陰性時,應立即接受陰道鏡及切片檢查。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在人體未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之前施打,產生抗體,預期可以減低人類乳突病毒有關聯的子宮頸癌、肛門及生殖器癌、生殖器疣(菜花)的發病率,則用來治療的。目前4價HPV疫苗,含有四個種類的疫苗顆粒,分別是HPV6、11、16及18亞型。施打疫苗的對象是女性,施打年齡9至26歲,施打分為三劑,分別在0月、2月及6月間隔施打,在實務上,兒童11~12歲必要給TDAP(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的追加注射,同時給予HPV疫苗。疫苗之副作用輕微,肌肉注射方便。

  未曾有性行為者,不需做子宮頸抹片,但可以直接立即施打疫苗,在台灣子宮頸抹片檢查未普遍化,推廣HPV疫苗施打,希望能更有效防治子宮頸癌之發生。疫苗之施打未全面化之階段,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健檢工作,期盼全民支持推動「三點不漏,六分鐘護一生。」及HPV疫苗施打工作。在支持配合之外,鑑於連續發生新藥下架之情形,執行單位或專家學者醫師需要明確的告知用藥之安全資訊,讓民眾有明智之選擇,因為新疫苗終究還是新的。

  打鼾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您周遭的人一定有人睡覺會打鼾,不足為奇,但如果發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引發白天常打瞌睡、心肺功能不好、走路容易喘,則是病態,應該立即就醫治療。而最常來求醫的原因,是家人受不了打鼾聲,或是家人看到呼吸中止,擔心呼吸停止而來就醫,本人往往不承認、不覺嚴重,而拒絕就醫,大有人在!

  統計發現打鼾的人,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男性九%,女性四%,其中打鼾合併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約有四分之一。病人在睡眠中,持續多次發生呼吸中止的現象,甚至猝死也有。

  睡眠中,仰睡時,由於舌和頜部的肌肉放鬆,舌頭後滑,由口鼻吸入的空氣,經過此處,產生振動而發鼾聲,這就是打鼾。因為呼吸道的阻塞,發生呼吸中止,間歇性的又打鼾又呼吸中止,這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此類病人,長期下來,睡眠中斷、低血氧、心肺功能差、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之機率高、白天瞌睡(開會中、開車釀成車禍)、注意力不集中、猝死等等繼發合併症,危害性命。

  診斷上,依病人之症狀、呼吸、睡眠狀況,安排睡眠檢查(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由專科醫師判讀,此檢查在睡眠中心可以實施。其適應症,包括打鼾、呼吸中止、睡夢中驚醒、睡不安穩、睡眠不足、白天瞌睡等等,只要住一夜,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儀做一夜睡眠狀況檢查,就一目了然,診斷出來。

  到醫院尋求耳鼻喉科、胸腔內科、睡眠中止等掛號求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之一般情形,男性高於女性,年齡越大肌肉越鬆越會發生,體重越重越胖越會發生,頸圍越粗越短越會發生,先天性疾病(唐氏蒙古症),內分泌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病患,容易發生,喝酒醉、吃安眠藥鎮靜劑的人,容易發生。

  治療方法如下:

  一、保守之一般療法:

  1. 改仰睡成為側睡,可以在睡衣背後部縫一塊突凸物,使仰睡不舒服而改成側睡。
  2. 抬高枕頭,抬高床頭六、七公分。
  3. 減肥、控制體重。
  4. 戒菸酒。
  5. 不吃宵夜。
  6. 適量運動。
  7. 不吃安眠鎮靜劑或肌肉鬆弛藥。

  二、手術治療:依各成因,對症實施各科矯正手術,但是必需審慎評估及復發率,成功率等問題。

  三、使用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簡稱CPAP)每晚至少四小時以上,持之以恆,效果最積極有效,可是半途而廢者很多,實在可惜。繼續使用,效果可期待的,帶面罩又有管子,是不方便的,這些不舒服,是要心理克服的。

  四、止鼾器之使用,是利用裝上可以把病人之下巴向前拉,以利空氣暢通,效果比正壓呼吸器差,同時對鼻道阻塞以及腦中樞的呼吸疾病,是幫不上忙的。

  五、訓練口腔雙唇之力道,有助於治療。

  依報告顯示,減少體重或減胖,則可以很明顯的感到打鼾減少,嗜睡瞌睡之現象也改善。另一方面,男性打鼾的病患,若其腰圍超過九十公分以上者,則較容易發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樣的,女性腰圍超過八十公分情形亦同,所以腰圍最近成為肥胖、減肥、打鼾之重要指標之一,總之,打鼾的人,應立即著手努力減肥。


▲ 本院董事長胡李世美女士致贈感謝銀牌給吳康文院長及夫人

  欣逢義光育幼院成立五十周年慶,是件大喜事,因為和義光有將近四十年的因緣,特地到場祝賀,同沾喜悅,並寫文章以歌頌義光之偉大成就。

  義光育幼院五十年來,救助照顧身障孤兒不勝其數,給他(她)們一個可愛溫暖的大家庭,成為家庭內的一份子,上有父母(創辦人胡石清女士,現任董事長胡李世美女士)周邊有兄弟姐妹(院童),以及阿姨、姑姑(院內之工作人員、志工)等等,溫暖無比,真是有家有父母的孩子是個寶,不再四處流浪受風寒,受人欺負,幸福在眼前及未來。

  義光育幼院是一所具有歷史、規模、設備、慈悲愛心的育幼機構,早期在各種困難之情形下,毅然成立,樹立典範,是國內育幼院之先驅,社會福利的先鋒,協助國家社會做政府照顧不周全的一環。當時院內就區分身障兒童的照顧及一般兒童之照顧兩大部門,成為國內社會福利兒童照顧的雛形,令人敬佩。

  義光育幼院早期在台北市水源路(現在兒童交通公園的現址),規模宏大,後搬遷到台北市興隆路中央警察學校邊之樓房,終搬遷至台北市和平西路現址。一路走來,辛苦無比,所幸胡李世美董事長及工作人員都具悲天憫人之情懷,充滿毅力決心,不畏艱難,帶領全院院童,走出光明,更學習新知,遠赴國外考察,引進新概念,為身障院童服務,無微不至,成為國內之主流。

  本人與義光育幼院及院童,非常有緣份,從民國五十八年開始到院內義診身障病童,迄今仍未間斷,將近四十年。憶起當時,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時,常看到有義光送來住院的身障病童,非常可憐,而院派來的保育老師,每天照顧病童,為他們餵食、抽痰、洗澡、擦身、按摩、換尿布、餵藥等等,並配合醫療需要,運動僵硬的肢體,充滿愛心,如同己出,甚為感動。病童病癒出院,但不久又來住院,反覆多次,終於了解育幼院,院童身障又多病,抵抗力差,常常小病容易成為大病,於是心裡決定利用周末,去育幼院義診,協助他們如何加強照顧院童。我在義光的協助工作,包括協助成立簡單的醫務室,衛生教育指導員工簡單基本的醫護照顧工作、急救工作、病童病歷建立、環境衛生改善、消毒工作加強、院童疫苗接種、頭蝨防治撲滅、皮膚病治療、營養指導、電話諮詢等工作,並為義光之友季刊書寫醫藥健康文章,諸多之工作,莫不以增加院童之健康、減少疾病之發生為目的,所幸得到支持及反應,終於病童住院率下降,小病立即痊癒,不至於再到醫院住院,感謝大家的協助,眼看院童健康,內心無比的高興,始認為「施比受更為有福」,人生的真諦。

  育幼院的董事長、院長、工作人員都非常用心努力有創意的照顧院童,我常向人提到育幼院門口前設「媽媽電話亭」鮮為人知的故事由來,發生在義光育幼院門口,有些母親生下有困擾的嬰兒(各種原因、私生子、未婚、名份不正、身心障礙),就把新生兒放在紙箱裡置在育幼院門口,希望育幼院的人撿去養護,可是冬天天寒地凍,新生兒往往露在外面受寒,凍得奄奄一息,如果有個如公共電話亭可以遮擋風雨,不是更好嗎?於是義光育幼院門口有具公共電話亭,也發揮了功效,在亭內真撿到多位被遺棄的嬰兒,這事實說來令人心酸,聽來也令人哽咽,許多孤兒就是這樣被救活了。

  義光育幼院成功及感人的事蹟不勝枚舉,在院內之院童,施以職能訓練學得一技之長,藉以走入社會能自主生存獨立生活。其成功實例-有一天,在我家附近的皮鞋店,(內設修鞋部),當我在選擇皮鞋之際,突然有人很親切的叫著「吳醫師!吳醫師!」,回頭一看,原來是義光育幼院童,在修理皮鞋職能訓練成功後,走入社會,在鞋店工作,服務社會,自立更生,成為有用之材。眼看他們的長大和成功,令我感動萬分,更深覺義光之偉大成就。

  欣逢五十周年慶,義光走過半世紀,現將再邁入新境界,萬芳社區第二院址動工在即,更新設備,擴大育幼規劃,更符合現代社會之需求,預祝早日順利成功,個人四十年來無悔奉獻醫療工作也隨義光之茁壯,願意追隨義光照顧無依兒童,以為人生最大最喜悅最具意義的志業。

( 作者:曾任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仁愛醫院、和平醫院院長現任本院醫師志工近四十年 )

  我在義光育幼院服務也有六年之久了!光陰似箭,轉眼間回想起我在醫院臨床工作近十年時,在因緣際會下開始與育幼院接觸,這幾年的服務過程中面對醫院及育幼院之間的差異,使我有更多新的啟發,心靈上的衝擊也使我成長許多。

  剛開始到院時,缺乏適當的治療場地及器材,院生對於與陌生人的指導也感到不自在,還好在老師的協助下,復健訓練得以在精簡的環境進行。一段時間後院生和我之間的互動逐漸增加,院方也能配合執行定期的治療活動,以達到更好的復健效果。也為了要提升院生的生活獨立性,我們配合日常生活輔具的使用,讓他們在進食、生活自理上可以自己練習發揮最大的潛能。

  之後,院方於民國九十一年在三樓設立了感覺統合運動室,雖然治療室空間稍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以提供院童復健和運動的良好的場所。其後,在五樓設立了復健運動室,並且增購可增進上肢功能、肌耐力的治療器材,讓全部院生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

  很高興院方除了加強硬體的設備之外,也很重視老師對復健的了解及照顧院生的技巧,舉辦了一些復健相關的訓練課程,看到老師們用心的學習復健原則及技巧。並且應用在院童的照顧上,無私的奉獻精神令人動容。為了提升治療的成效,我也從直接治療個案方式改變成間接的諮詢指導為主,讓老師們也有能力每天提供教導院生適當的復健活動。

  這六年服務期間,從硬體設備的提升到復健計劃的設計與執行,都需要花費許多心力,但每次看到他們的進步與成長就很有成就感,也忘記了所有辛勞。而且最欣慰的事莫過於看到經由院方的努力,院生從動作遲鈍容易跌倒,進步到可以自己上下樓不會摔跤,從須要老師幫忙餵食,進步到可以自己使用筷子進食,更高興的是看到他們從害羞拙於人際互動,進步到會和我打招呼且有自信,真的是看到他們是有潛能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質以及自信心,也讓我有動力支持自己在這裡繼續與大家一起努力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本院職能治療師)

  參考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及國衛院1999年二份對老人跌倒之文獻報告,資料顯示,2005年老人跌倒的盛行率,平均每5位老人,就有一位一年中跌倒1次,此結果比1999年增加約2%,但是跌倒受傷率卻減少10%,比較之下,呈現好現象,研究其原因,居家安全環境跟不上老人年齡上人口上之增加及需求、尊重體恤照顧老人之基本生活要件不足、老人自體肌肉萎縮體力不足等等造成老人跌倒率上昇。另一方面,老人變得更聰明、家人更加強改善環境安全,而使受傷率下降。

  老人跌倒,女性比男性多。女性較平均年齡大、勤勞好動做家事多、生理結構上、大腿肌力比男性同齡者差等原因,造成比例差異。

  老人跌倒的地點,居家自宅內和戶外比較,比例相當,不分上下,所以自宅或戶外都應同樣的留意小心。

  在國健局所出版的「保命防跌」一書中,跌倒評估單14項目很實戰實用〈如附表〉,為人子女的或您自己是老人,應加以評估,若您勾選「是」的題數越多,則表示您跌倒的可能性越高,應立即特別留意,立即著手改進,以確保安全。

  防跌保命要點,簡述如下,希望在每個角落每個小細節多用心思考改進,使老人有個安全之環境及生活領域:

  1. 老人要多活動筋骨,鍛練腳力背力,訓練平衡力,保持身體能"動",就是會喘,也要動,每天體操、太極拳、外丹功、游泳等等,隨自己之體力喜好選定之。
  2. 老人多學習獨立生活,不可太仰賴別人。
  3. 老人多學習應變求生的能力,減少傷害至最低。
  4. 儘早治療慢性病、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
  5. 立即調整視力、治療眼疾。
  6. 立即改善聽力。
  7. 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影響視力、聽力、頭昏、注意力、平衡感等,應立即停藥或改藥。
  8. 老人在家或外出不落單。家內設有呼救器、外出攜帶識別證卡、拐杖、衣服貼反光線。
  9. 老人走路或做事宜專心一致,不可分心、聊天。
  10. 起床時先坐床邊一會兒,以回神頭腦清。從椅子、沙發站起來,宜動作慢,站穩才走路。
  11. 隨時檢查鞋底,要有止滑功能。穿新鞋或新拖鞋要大小適合,不可太大太鬆,未習慣之前,特別留意止滑。
  12. 各房間、走道、樓梯要採光明亮、點小燈照明。
  13. 地板材質宜不滑。小地毯要固定。地板不宜打蠟太滑。
  14. 浴室、馬桶、樓梯安裝固定之扶手。
  15. 使用夜壺、可移動式馬桶,以方便如廁。
  16. 早晨天未亮、或陰暗的早晨,不宜外出運動,等天亮點才出門,衣服儘量穿鮮亮反光易看見之衣著,尤其冬天,不要暗黑灰藍衣色。絕對走斑馬線,綠燈才可走。
  17. 老人走路在未規劃行人專用道時,盡量走和來車行相反的方向,以防車子從後向追撞。
  18. 臥床高度要適中,雙腳剛好著地為宜,不可過高或太低。
  19. 老人浴室、睡房等設警報拉鈴,以策安全,房間門鎖採用普通易開之鎖〈由外用原子筆內芯向內按壓就可打開之喇叭鎖〉。
  20. 傢俱、書桌、衛浴裝備等不宜有銳角。
  21. 跌倒後,立即就醫,詳細檢查,並觀察至少三天。

  總之,防止跌倒,要處處用心,任何細節小地方,都不能馬虎疏忽,例如,宴桌席上,才發現有人把雨傘放在坐位邊,還來不及拎起來,就有人被雨傘勾住跌倒,發生骨折意外,客人及餐廳服務生一點點不注意,就發生跌倒。您家內屋外,應立即總檢查,立即改善危險處,看到就做到,一天都不能怠慢,這才是保命的精髓,祝大家平安,腳踏實地,站穩才動,跌倒要保命,減少傷害最少最輕,平安無事!

  跌倒評估單:

  1. 你是否每天服用四種以上的藥物?
  2. 你自己或你的朋友們,是否察覺你最近的聽力不如從前?
  3. 你自己或你的朋友們,是否察覺你最近的視力不如從前?
  4. 過去的六個月內,是否曾經跌倒兩次或兩次以上?
  5. 你是否常穿過鬆的拖鞋,或是過長的睡袍?
  6. 你需費力才能拿取位置高於你頭部的物品?
  7. 你需費力才能撿取地上的物品?
  8. 你需費力才能進出浴缸?
  9. 你需費力才能從椅子中站起或坐下?
  10. 你須扶靠物品行走?
  11. 你家中有未被固定的小地毯?
  12. 你家的樓梯是兩側未裝設扶手?
  13. 你是否將雜物堆放在走道上?
  14. 你家是否有昏暗的樓梯間?

  許多人都知道,為了增進健康,就要增加免疫力,若免疫力強,則不易生病,所以增加免疫力,成為健康不二法門。

  到底免疫力是什麼呢?簡言之,人體體內之免疫系統,是由胸腺、淋巴腺、骨髓及脾臟等組成,並有免疫細胞,包括殺手細胞、T細胞、細胞、巨噬細胞等,共同結合來維持體內之免疫功能,抵抗外來之細菌和病毒之侵犯,就像人體的守衛戰士,抵抗外患,這就免疫力。

  免疫力是可以增加的,可以從下述各方面著手改善,攝取均衡營養、改善不良飲食習慣、恒常多運動、減少壓力、舒解情緒、早期篩檢疾病、減少罹患疾病之機會、預防慢性疾病、接受疫苗注射、補充養生保健食品、藥物輔助療法、充足睡眠等等。隨時隨地增進免疫力,確保健康。留意身體細微症狀表徵,早日找醫師詳細診治,不可延誤醫效。

  有益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1. 均衡營養:以蛋白質為主,可以考慮多吃黃豆製品,適量奶、蛋、魚肉、優酪乳。維他命A、B群、C、E、胡蘿蔔素以及各種礦物質(鐵、礦、鎂、鋅、銅、以及罕見礦物質)等每天都需要,可以考慮每天吃一顆多種綜合維他命丸。
  2. 多吃蔬菜、水果、五殼飯、多喝水(或茶水)、飲食多樣化,經常吃苦瓜、大蒜、洋蔥、芹菜、海藻、香蕉、地瓜、小麥草、木耳等等。
  3. 恒常多運動,以清晨、黃昏時段之戶外運動為宜,每天恒常,流行汗微喘較好。做家事是活動,而非運動,但總比不動為好。
  4. 早睡早起、生活規律化、充分睡眠、平時多休息,休閒不可過勞。過勞累,免疫抵抗力會減少的。
  5. 少甜食、少鹽巴、少油脂、少飲酒不抽菸。
  6. 開懷大笑、放鬆心情、舒解壓力、不可長期緊張憂愁悲傷。
  7. 遠離污染髒亂的環境。
  8. 遠離生病,不論大小病,都要早日治療,直到痊癒,並預防再復發。
  9. 經常做自我檢查,定期住院健康檢查,家人互相關心留意。
  10. 接受國家通過的免疫疫苗,按期注射,以增加抵抗體。
  11. 多接觸自然新鮮氧氣,多做森林浴、快步走運動、野外登山、腹式呼吸、瑜珈、氣功等。
  12. 試做一些有益無害之養生方法,或嘗試吃些養生保健食品或藥物,以提昇免疫力。

  人身的健康,需要靠自己隨時隨地增加免疫力,小病也要防患,不可「鐵齒又慢皮」,拿自己生命開玩笑。

 <<<上一頁 下一頁>>> 
簡史 | 活動報導 | 季刊報導 | 義光之友 | 愛心捐款 | 回首頁
院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
電話:(02)2304-5561 2304-5562   傳真:(02)2302-0435
郵政劃撥帳號:00037927   法人登記證書字號壹伍零號
電子郵件信箱:yko@ms26.hinet.net   網址:http://www.yko.com.tw